您好,欢迎来到养蛇培训班官方网站!
养蛇培训

养蛇知识 | news center

您的位置:养蛇培训首页 > 养蛇知识 > 蛇毒的产生部位——毒腺和涉及排毒量的因素

蛇毒的产生部位——毒腺和涉及排毒量的因素

  毒蛇之所以不同于无毒蛇,一般从外观上可以看到它们上颌前端有一对毒牙(后沟牙类的毒蛇则在后部)。毒牙之所以能排出蛇毒,是因中空或有沟的毒牙的基部和毒腺(毒囊)连接着,相连处有着毒腺导管。当毒蛇咬人畜时,借助毒腺周围有关肌肉的收缩,挤压毒腺,而将毒液经毒腺导管排人毒牙,再由毒牙的牙管或牙沟而向牙尖排出。(图16—2、图16—3)

  毒腺成对,位于头部两侧,在眼睛的后面,口角的上方,上颌的外侧。其形状和大小,因蛇种不同和个体大小而异。例如,蝮亚科的五步蛇、蝮蛇、竹叶青,毒腺较为扁平,似半月形;眼镜蛇科的眼镜蛇、眼镜王蛇等的毒腺,较为肥厚而状似橄榄。

不同种类的毒蛇排毒量相差很大。所排的毒液,以其干毒来比较,眼镜王蛇平均排一次就达101.9 mg,海蛇仅2.5。5.0 mg,银环蛇为4.6 mgc,这就是说,眼镜王蛇的排毒量分别为海蛇、银环蛇的20~41倍和22倍。显然,由于眼镜王蛇的排毒量很大,要取得其l g干毒,轻而易举,只需约10条就够了。然而,要从海蛇、银环蛇身上取1 g干毒,这就得200~400条了。

2012122202000532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毒蛇头部骨骼结构

2012122202001812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毒腺(毒囊)中储备的毒液。经毒腺导管到毒牙排出

    同一种毒蛇,因其个体大小的差异,毒腺的大小不同,排毒量也就悬殊。

    现以蝮蛇为例,按体长把1 005条次分为3组,体长500 mm以上者,每条次平均排干毒31.98mg;体长400—499 mm者,每条次平均排干毒17.45 mg;体长300~399 mm者,每条次平均排干毒6.24mg。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,个体大者为小者5倍以上,即使与个儿中等的比,也近1.8~2倍,故要取毒,当然以大蛇为宜。

毒腺是由消化腺进化而来的,所以它不仅是毒蛇攻击或自卫时排毒的武器,当毒蛇捕捉动物时,排毒还起到对食俘作预消化的作用。因此,毒蛇在频繁捕食后,毒液也会大量消耗。


相关新闻
Processed in 0.216641 Second , 34 querys.